第(2/3)页 众人寻声望去,只见出言之人是小胖墩,捧着个手炉,貂裘下露出的小脸冻得通红。 郭允道、赵瑁等诸人闻言,皆是一愣,这六部尚书个个博学多才,不说学贯中西、通古博今,至少遍阅群书,学养深厚应是他们的基本素养。 然而,“以工代赈”一词,他们竟是首次听闻,往昔岁月中,亦未曾有所耳闻。 “何为‘以工代赈’之意?” 郭允道深思熟虑这四字真谛,稍作沉吟,便向朱高炽发问。 朱高炽笑着解释道:“‘以工代赈’,就是在灾荒之年,对灾民的救济不应局限于粮食的发放,而应设法将灾民集结起来,参与重大工程的建设,如加固河堤、疏浚河道、修筑城防等。” “这法子有很多优点,一则救荒赈灾,二则灾民有了生计,更加安分守己,从而减少违法乱纪之事。” 朱高炽应答自如,阐述道,救济灾民与建设重大工程素来被视为两回事,古代百姓不仅要纳税,还要服徭役,即为朝廷无偿劳作。 每当有重大工程,朝廷便征召百姓服徭役,无需支付分文。 “原来如此,这真是个别出心裁而又切实有效之策。” “灾荒年间,人心浮动,若能一边赈灾一边组织施工,无疑能更有效地安抚民心。”郭允道首先表示赞同。 “此法确实高明。”赵瑁轻轻捋了捋胡须,对“以工代赈”之策赞不绝口。 “确实如此,昔日我在山东赈灾,深知灾荒时期,民众朝不保夕,单纯发放粮食往往效果欠佳。若能辅以免税、免徭役等措施,则效果更佳。” “而且,灾荒之地,盗贼横行,人心惶惶。灾民饱暖之后若无所事事,便易生是非,形成依赖。” “这‘以工代赈’之策,实乃妙计,不知是哪位高人能想出如此良策。” 赵瑁身为地方官员出身,对于为政之道经验颇丰。 “以工代赈?” 老朱听到这话,顿时眼睛一亮。 “这法子以前有人用过吗?” 郭允道认真思考了一番,随后给出了肯定回答。 “现在听小胖殿下一解释,老臣顿时就明白了,只是以前没这个说法。” 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