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2/3)页 朱雄英恭敬地说道:“多谢伯伯挂念,此次前来,就是想看看伯伯伤势恢复得如何。” “放心,比之先前好出了太多,至少驰骋疆场不是问题。”李文忠笑着回答道,眼中不断闪烁着精光。 说实话,他原本已经认命了,拖着残躯苟延残喘,就等着那一天到来。 然而谁都没有想到,小胖墩竟与戴思恭联手治好了他,取出了体内所有箭镞,给了他李文忠一次“脱胎换骨”的机会! 如果不是因为这些箭镞,李文忠又岂会含恨离开沙场,连骑马都不敢呢? 一想到这里,李文忠眼眶也有些发红,端起酒杯看向了朱高炽。 “炽儿,救命之恩,难以回报……” “伯伯这话见外了。”朱高炽笑道:“您老为我大明做出的贡献还少吗?这都足以配享太庙了。” 老朱建立大明后,继承了前代以功臣配享太庙的礼制,而所谓配享太庙就是指的是大臣凭借生前的勋业,去世后得以祔祀于帝王宗庙,这对臣子而言无疑是天大的殊荣。 而老朱将大量武将列入太庙配享名单(常遇春、邓愈等人),凸显了军事功绩在王朝建立中的核心地位,形成“武功至上”的政治文化导向,因为明初文官体系尚未完全成熟,武将勋贵凭借配享荣誉在朝堂上拥有较大影响力,避免了文官独大的局面,使皇权能够在文武势力的相互牵制中保持主导地位。 不管怎么说,大明王朝这些开国名将,那真是一个个都盯着配享太庙这份殊荣。 李文忠大笑起来:“那都是后话了,想来舅舅也会在太庙给我留一个位置。” 听到这话,众人顿时大笑了起来。 推杯换盏之间,气氛很是热烈。 不一会儿,李文忠突然话锋一转,道:“老夫倒是想和你们聊聊眼下的大事——科举。乡试已然结束,这洪武十八年的会试也不远了。” 朱高炽一听,觉得有些讶然。 “乡试我看搞得挺不错,会试还有什么问题?” “如今恢复科举,乃是大好事。”李文忠皱着眉头解释道,“可如何确保选拔出真正的贤才,却是个难题。” “陛下如今废除荐举制,推行科举,为的就是广纳天下英才,打破世家大族对仕途的垄断。可科举舞弊之风屡禁不止,若是不能保证公平公正,这科举制度恐怕难以长久,也寒了天下学子的心啊。” 第(2/3)页